我在30岁前,做出的最后一个关于工作的选择。

我在30岁前,做出的最后一个关于工作的选择。

远程办公,我就是图个新鲜!

19年的某一天,同事闲聊中无意提及了一个差事,远程兼职开发,还不限制上班打卡时间。虽然手头已经有一份如今校招生挤破头都想要的工作,也不记得当初是跟风还是猎奇,跟着同事也一起投递了简历。

当时还没有疫情,平日里的工作也不算太忙,每天重复的做着相似的工作内容。下班不算太晚,晚上就顺手把简历翻译成英文给投递上去了。

岗位来自于一个美国的企业,本不抱着太多希望,就想看看人老外的招聘标准。意料之外,竟然拿到了offer。

面对这意料之外的offer,我犹豫了。一份坐班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我真的要把仅剩的时间和精力也付出到工作上面吗?

仔细回想了一下,下决心的那一刻,就是看到offer上美金薪水的那一刻。并没有什么宏伟的梦想,只希望能给未来的自己多一份可选择的底气。

进了组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组里唯二的中国人。同事竟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不同的英文口音。

虽然记忆里残存的英文让我顺利拿下了面试,但是面对全英的工作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仿佛让我回到了初入职场的那一年。

好在组里另外一个中国同事来得比我早一些,英文也相对熟练,时常也会帮忙翻译解释领导布置的口头任务,让我得以顺利上手这份海外的工作。

当然,除了同事的帮忙,把思维调整成英文模式也是快速上手第二语言工作的关键。

首先,「创造语言环境」。在接到offer后,我就第一时间把所有的系统语言换成了英文,当然,这对于每天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的程序员来说,即使换了第二语言,肌肉的记忆也并不会让你在使用上造成阻碍。反而在无形中累计了不少词汇量。

其次,「用英语思考和学习」。说实话,我向来不喜欢死板的单词背诵和学习语法,费时且无趣。当初为了让自己快速上手工作,同时又不想多费时间学习外语(当然时间上也不允许),我就索性把平日里学习专业知识的资料和查阅信息的网站都换成了英文网站,在看到不懂的英文单词时,也选择查看单词的英文释义,而不是翻译成中文去理解。一开始一篇文章生词量高达80%甚至90%,到后来生词量保持30-40%,并没有花费很长的时间,因为其实来来去去都是关于自己工作专业的那几个表达。

最后,「学会模仿学会表达」。最初一周一次的例会,我基本不敢说话。怕说错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发言就只能观察,心里默默记下大家的用词和表达。在第一次浅尝发言得到大家的回应后,我开始模仿大家的用词语气跟同事打趣聊天。其实组里的同事都来自世界各地,大家操着不同的口音,只要自信发言就能打破僵局。

总的来说,语言对我而言只是用来沟通工作的工具,即使到现在开会我也还是会因为个别听不懂的英文而走神,但也并不阻止我按时交付项目。

时间紧了,但我却找回读书时的松弛感?

一份坐班和一份兼职,生活几乎被工作占据。但我却从中获得了某种平衡(安全感/松弛感)。

当初熬夜刷题终于挤进大厂的技术岗位,每月领着勉强维持自己在一线城市开销的薪水,每天重复做着和前一天前一个月相同的工作,每个早晨永远都在卡点赶那趟长达45分钟的地铁,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议和应对不完的职场规则。

看似轻松,实则除了一份工资以外,毫无收益。反而是这份远程兼职,给了我一口喘息的机会。

虽说是兼职,但是项目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很多没接触过的领域燃起了我重新学习的动力,公司和同事的资源更是来自世界各地。

自由打卡的上班制度,给我了选择的自由,我既可以在无人打扰的深夜钻研项目,也可以选择在疲惫的夜晚放下工作找回内心的平静。

时间的高效利用,技术的快速精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每周不到35个小时的额外远程工作,辛苦但内心安稳。

30岁前最后一个关于工作的选择。

兼职远程逐渐上手后,越发的肯定远程的办公模式才是自己想要的。疫情的封锁也加速了我下定决心奔赴全职远程岗位。

家人朋友甚至是之前一起投简历找兼职的同事多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坐班这么稳定的工作?

上班的形式并不是区分工作的稳定与否的因素。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你有能力的话,其实无论在多差的环境,你都能找到一份适合你自己的工作。而远程办公的这种工作模式,高效沟通,自我驱动的管理模式,让我可以分配更多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在学习和项目上,对于我个人能力的提升会有更多的空间。

生活不再服务于工作。和大多数远程工作者不同,我既没有选择成为数字游民,也没有实现地理套利。我依然选择留在一线城市,但这次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出于单纯的喜欢和热爱一线城市。而通过这些年不断的累积,最终拿到的远程全职offer的薪资待遇,也成为我留在城市的底气。我不需要再因为公司的地理位置而选择住所,也可以不用因为紧张的办公时间放弃美食,我拥有了更多选择生活的权利。

我想每个人对于稳定的理解各有不同,对我而言,稳定的能力让我任何时候都有可以自主选择的权利,才是我内心真正所追求的稳定。

远程办公,我就是图个新鲜!

19年的某一天,同事闲聊中无意提及了一个差事,远程兼职开发,还不限制上班打卡时间。虽然手头已经有一份如今校招生挤破头都想要的工作,也不记得当初是跟风还是猎奇,跟着同事也一起投递了简历。

当时还没有疫情,平日里的工作也不算太忙,每天重复的做着相似的工作内容。下班不算太晚,晚上就顺手把简历翻译成英文给投递上去了。

岗位来自于一个美国的企业,本不抱着太多希望,就想看看人老外的招聘标准。意料之外,竟然拿到了offer。

面对这意料之外的offer,我犹豫了。一份坐班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我真的要把仅剩的时间和精力也付出到工作上面吗?

仔细回想了一下,下决心的那一刻,就是看到offer上美金薪水的那一刻。并没有什么宏伟的梦想,只希望能给未来的自己多一份可选择的底气。

进了组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组里唯二的中国人。同事竟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不同的英文口音。

虽然记忆里残存的英文让我顺利拿下了面试,但是面对全英的工作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仿佛让我回到了初入职场的那一年。

好在组里另外一个中国同事来得比我早一些,英文也相对熟练,时常也会帮忙翻译解释领导布置的口头任务,让我得以顺利上手这份海外的工作。

当然,除了同事的帮忙,把思维调整成英文模式也是快速上手第二语言工作的关键。

首先,「创造语言环境」。在接到offer后,我就第一时间把所有的系统语言换成了英文,当然,这对于每天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的程序员来说,即使换了第二语言,肌肉的记忆也并不会让你在使用上造成阻碍。反而在无形中累计了不少词汇量。

其次,「用英语思考和学习」。说实话,我向来不喜欢死板的单词背诵和学习语法,费时且无趣。当初为了让自己快速上手工作,同时又不想多费时间学习外语(当然时间上也不允许),我就索性把平日里学习专业知识的资料和查阅信息的网站都换成了英文网站,在看到不懂的英文单词时,也选择查看单词的英文释义,而不是翻译成中文去理解。一开始一篇文章生词量高达80%甚至90%,到后来生词量保持30-40%,并没有花费很长的时间,因为其实来来去去都是关于自己工作专业的那几个表达。

最后,「学会模仿学会表达」。最初一周一次的例会,我基本不敢说话。怕说错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发言就只能观察,心里默默记下大家的用词和表达。在第一次浅尝发言得到大家的回应后,我开始模仿大家的用词语气跟同事打趣聊天。其实组里的同事都来自世界各地,大家操着不同的口音,只要自信发言就能打破僵局。

总的来说,语言对我而言只是用来沟通工作的工具,即使到现在开会我也还是会因为个别听不懂的英文而走神,但也并不阻止我按时交付项目。

时间紧了,但我却找回读书时的松弛感?

一份坐班和一份兼职,生活几乎被工作占据。但我却从中获得了某种平衡(安全感/松弛感)。

当初熬夜刷题终于挤进大厂的技术岗位,每月领着勉强维持自己在一线城市开销的薪水,每天重复做着和前一天前一个月相同的工作,每个早晨永远都在卡点赶那趟长达45分钟的地铁,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议和应对不完的职场规则。

看似轻松,实则除了一份工资以外,毫无收益。反而是这份远程兼职,给了我一口喘息的机会。

虽说是兼职,但是项目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很多没接触过的领域燃起了我重新学习的动力,公司和同事的资源更是来自世界各地。

自由打卡的上班制度,给我了选择的自由,我既可以在无人打扰的深夜钻研项目,也可以选择在疲惫的夜晚放下工作找回内心的平静。

时间的高效利用,技术的快速精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每周不到35个小时的额外远程工作,辛苦但内心安稳。

30岁前最后一个关于工作的选择。

兼职远程逐渐上手后,越发的肯定远程的办公模式才是自己想要的。疫情的封锁也加速了我下定决心奔赴全职远程岗位。

家人朋友甚至是之前一起投简历找兼职的同事多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坐班这么稳定的工作?

上班的形式并不是区分工作的稳定与否的因素。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你有能力的话,其实无论在多差的环境,你都能找到一份适合你自己的工作。而远程办公的这种工作模式,高效沟通,自我驱动的管理模式,让我可以分配更多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在学习和项目上,对于我个人能力的提升会有更多的空间。

生活不再服务于工作。和大多数远程工作者不同,我既没有选择成为数字游民,也没有实现地理套利。我依然选择留在一线城市,但这次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出于单纯的喜欢和热爱一线城市。而通过这些年不断的累积,最终拿到的远程全职offer的薪资待遇,也成为我留在城市的底气。我不需要再因为公司的地理位置而选择住所,也可以不用因为紧张的办公时间放弃美食,我拥有了更多选择生活的权利。

我想每个人对于稳定的理解各有不同,对我而言,稳定的能力让我任何时候都有可以自主选择的权利,才是我内心真正所追求的稳定。

遠距辦公,我就是圖個新鮮!

19年的某一天,同事閒聊中無意提及了一個差事,遠距兼職開發,還不限制上班打卡時間。雖然手頭已經有一份如今校招生擠破頭都想要的工作,也不記得當初是跟風還是獵奇,跟著同事也一起投遞了簡歷。

當時還沒有疫情,平日的工作也不算太忙,每天重複的做著相似的工作內容。下班不算太晚,晚上就順手把簡歷翻譯成英文給投遞上去了。

崗位來自於一個美國的企業,本不抱著太多希望,就想看看人老外的招聘標準。意料之外,竟然拿到了offer。

面對這意料之外的offer,我猶豫了。一份工作已經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我真的要把僅剩的時間和精力也付出到工作上面嗎?

仔細回想了一下,下決心的那一刻,就是看到offer上美金薪水的那一刻。並沒有什麼宏偉的夢想,只希望能給未來的自己多一份可選擇的底氣。

進了組之後,才發現自己是組裡唯二的中國人。同事竟來自世界各地,講著不同的英文口音。

雖然記憶裡殘存的英文讓我順利拿下了面試,但是面對全英的工作環境帶來的陌生感,彷彿讓我回到了初入職場的那一年。

好在組裡另外一個中國同事來得比我早一些,英文也相對熟練,時常也會幫忙翻譯解釋主管佈置的口頭任務,讓我得以順利上手這份海外的工作。

當然,除了同事的幫忙,把頭腦調整成英文模式也是快速上手第二語言工作的關鍵。

首先,「創造語言環境」。在接到offer後,我就第一時間把所有的系統語言換成了英文,當然,這對於每天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的工程師來說,即使換了第二語言,肌肉的記憶也並不會讓你在使用上造成阻礙。反而在無形中累計了不少單字量。

其次,「用英語思考和學習」。說實話,我一直以來不喜歡死板的單詞背誦和學習語法,浪費時間又無聊。當初為了讓自己快速上手工作,同時又不想多費時間學習外語(當然時間上也不允許),我就乾脆把平日里學習專業知識的資料和查閱訊息的管道都換成了英文網站,在看到不懂的英文單詞時,也選擇查看單詞的英文解釋,而不是翻譯成中文去理解。一開始一篇文章生字量高達80%甚至90%,到後來生字量保持30-40%,並沒有花費很長的時間,因為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關於自己工作專業的那幾個表達。

最後,「學會模仿學會表達」。最初一周一次的例會,我基本不敢說話。怕說錯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不發言就只能觀察,心裡默默記下大家的用詞和表達。在第一次發言得到大家的回應後,我開始模仿大家的用詞語氣跟同事打趣聊天。其實組裡的同事都來自世界各地,大家操著不同的口音,只要自信發言就能打破僵局。

總體來說,語言對我而言只是用來溝通工作的工具,即使到現在開會我也還是會因為個別聽不懂的英文而走神,但也並不阻止我按時交付項目。

時間變少了,但我卻找回讀書時的輕鬆感?

一份正職和一份兼職,生活幾乎被工作佔據。但我卻從中獲得了某種平衡(安全感/輕鬆感)。

當初熬夜刷題終於擠進大公司的技術職位,每月領著勉強維持自己在大城市開銷的薪水,每天重複做著和前一天前一個月相同的工作,每個早晨永遠都在趕那趟長達45分鐘的捷運,每天都有開不完的會議和應對不完的職場規則。

看似輕鬆,實則除了一份工資以外,毫無收益。反而是這份遠距兼職,給了我一口喘息的機會。

雖說是兼職,但是項目還是具有一定的挑戰,很多沒接觸過的領域燃起了我重新學習的動力,公司和同事的資源更是來自世界各地。

自由打卡的上班制度,給我了選擇的自由,我既可以在無人打擾的深夜鑽研項目,也可以選擇在疲憊的夜晚放下工作找回內心的平靜。
時間的高效利用,技術的快速精進,語言能力的提升,每週不到35個小時的額外遠距工作,辛苦但內心安穩。

30歲前 最後一個關於工作的選擇

兼職遠距逐漸上手後,越來越肯定遠遠距的辦公模式才是自己想要的。疫情的封鎖也加速了我下定決心轉為全職遠距。

家人朋友甚至是之前一起投簡歷找兼職的同事多少有些不理解,為什麼要放棄坐班這麼穩定的工作?

上班的形式並不是區分工作的穩定與否的因素。專注於自己眼前的事情,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你有能力的話,其實無論在多差的環境,你都能找到一份適合你自己的工作。而遠距辦公的這種工作模式,高效溝通,自我驅動的管理模式,讓我可以分配更多的專注力和創造力在學習和項目上,對於我個人能力的提升會有更多的空間。

生活不再服務於工作。和大多數遠程工作者不同,我既沒有選擇成為數位遊民,也沒有實現地理套利。我依然選擇留在大城市,但這次不是因為工作。而是出於單純的喜歡和熱愛大城市。而通過這些年不斷的累積,最終拿到的遠距全職offer的薪資待遇,也成為我留在城市的底氣。我不需要再因為公司的地理位置而選擇住所,也可以不用因為緊張的辦公時間放棄美食,我擁有了更多選擇生活的權利。

我想每個人對於穩定的理解各有不同,對我而言,穩定的能力讓我任何時候都有可以自主選擇的權利,才是我內心真正所追求的穩定。

[合作]他們正在使用Brix搭建遠距團隊

订阅Brix的实验室

Brix实验室会定期推送原创工作者的采访,订阅我们了解更多远程工作的可能性!

订阅成功!

👉 想了解如何在家就能成为海外公司远程工作者?
👉 想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远程工作?
👉 想了解工作旅居的一些信息?
微信扫码添加小助手,共同探索远程工作新方式!

哎呀!提交表单时出了点问题。
关注Brix的社交平台

我们在这些平台也会定期发布远程岗位消息哦!